一天,记者随
常永义
2500
米
这是常永义2006年以来第18次来到天祝县进行科技服务。此地的培训指导结束后,他还要连续到古浪县、金昌市、张掖市等地,继续进行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去年整个暑假,他几乎一天都没休息。
“从事农业推广,不深入到田间地头,不愿意多跑路,那就一事无成。”常永义这样看待他的四处辗转奔波。30年来,他就是这样不停地奔走于省城的学校和20多个县区的乡村之间,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和技术推广,带动了甘肃葡萄产业的大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深情拥戴。
葡萄专业乡与“下乡财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的这首《凉州词》,让河西走廊的葡萄美酒与夜光杯闻名于世,也反映了河西地区栽种优质葡萄的久远传统。出生于甘肃敦煌、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林果专业的常永义很熟悉这首诗,也深深知道在河西这片热土上种植葡萄的价值。1976年,一心要在葡萄栽培领域作出些成绩的他和前辈
齐与枢
1996年以来,在
常永义
南湖乡依托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葡萄产业的成功经验,引起了敦煌市广大农民的密切关注。2000年以来,在敦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常永义主持,在敦煌市实施了《万亩红地球葡萄产业化基地建设》和《葡萄新品种的引种示范》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大发展。其中,2000年才开始种植葡萄的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在常永义的技术指导下,经过5年时间,将全村1140亩土地全部种植成耐贮运的优质美国葡萄新品种“红地球”。2006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100元提高到13600多元,成为又一个依靠葡萄产业全村整体致富的典型。2005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范小建,在考察秦家湾村依靠葡萄产业全村整体致富示范点时,望着鸣沙山下一片片、一行行硕果累累的葡萄架,连声说了三个“想不到”,称赞当地依靠农业科技,在大漠戈壁边缘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建起了规模大、品质好、效益高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在敦煌市发展葡萄产业的过程中,
常永义
葡萄生产的“反弹琵琶”
一心要以农业科技带领农民致富的常永义,并不满足于敦煌市取得的成绩。他把目光投向了自然条件更差、贫困人口最多的高海拔冷凉干旱山区。在长期下乡为“三农”服务中,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使这些传统农业劣势区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为此,他查阅了大量的当地气候资料,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当地气候状况。受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西部发展沙产业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科学理念的启示,他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这些冷凉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劣势条件。在传统思维下,气候冷凉、无霜期短,限制了生育期长的作物种植,气候干旱使需水较多的作物不能生长。但是另一方面,气候冷凉能延缓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晚生长、晚开花、晚成熟、晚上市的潜力;空气干燥、气候干旱说明雨雪少、晴天多、光照充足,在这些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有病虫害少、农产品无公害的优势。如果能利用合理的技术,让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扬长避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常永义利用自己在葡萄栽培方面的深厚知识积累,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高海拔冷凉地区修建日光温室,利用阳光转化成热能发展设施葡萄生产。但是,与国内所有设施葡萄生产不同的是,不种植需求热量少的早熟品种,反其道而行之,种植晚熟、优质、耐贮运、适于远销的美国“提子”葡萄。当时这种反常规的发展思路遭到了一些专家、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质疑:在葡萄种植“禁区”——高海拔冷凉山区引种美国红提,行得通吗?
1998年,常永义开始“美国红提设施延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在海拔
1800
米
-2200
米
此项研究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高寒冷凉地区种植葡萄的空白。2005年12月由常永义主持在兰州召开了全国设施葡萄抗逆栽培技术专题研讨会,经过实地考察,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极高评价。从此,深冬季节国内市场开始有了新鲜、优质、直采上市的高档红提葡萄。
有农业专家称此为葡萄生产的“反弹琵琶”。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创造性地将当地“冷凉”和“干旱”这两大劣势条件,转化为优势资源并充分发挥利用,探索建立了高寒冷凉地区“将阳光转化成热能、将热能转化成生物能、再将生物能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循环体系模式。有专家指出,该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为西北高寒冷凉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原高效特色农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创造了贫困山区农业经济效益的“神话”
从2004年起,常永义的“美国红提设施延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葡萄生长期长、产期独特、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在临泽等地,取得了一年栽树,二年亩产千斤,三四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平均亩收入达到2.6万元至3.2万元的高经济效益,亩产收入是当地传统农业的80倍-100倍,创造了该类地区农业经济效益的“神话”。
2006年,该技术成果在高海拔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海拔
2400
米
-2800
米
目前,甘肃敦煌、酒泉、临泽、张掖、金昌、天祝、永登、永靖,宁夏红寺堡,青海贵德等地,在常永义指导下,已建成优质葡萄产业化基地6万多亩、日光温室设施延后葡萄5千多亩,从而在每年6月到第二年二三月均有优质新鲜葡萄上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鲜食葡萄上市时空继替产业链,使葡萄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在甘肃省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常永义也因此声名鹊起,受聘为甘肃省张掖市、天祝县,内蒙古乌海市,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等省内外10多个市、县的农业科技顾问。
习惯了来回奔波在路上的感觉
“下农村进行几次科技服务并不难,就某项技术进行一番推广也不难,但是要取得规模化、产业化的效益,就不那么容易了。”常永义这样看待他成功的原因:只有真正热爱这项事业,常年坚持不懈,深入生产第一线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厚积薄发,迎来事业升华的那一天。
的确,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他坐着毛驴车或手扶拖拉机,走村串户为“三农”服务,到今天取得骄人的成绩,他甘愿下基层、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几十年来,青青葡萄园是他连做梦都在牵挂的地方,他的肩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
同事们说,他的时间常常被分成三部分:一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这方面,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程,他都保质保量完成,曾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第二部分时间用在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的大量技术研究上,除了研究葡萄,他在苹果栽培、桃杏等其他果树栽培技术方面也很有造诣;当然,更多的时间,包括平时部分无课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他几乎全部花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技术服务上。有教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他有240天左右在基层,占到了一年的2/3。对此,常永义平静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早已习惯了来回奔走在下乡路上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的生命状态。”
农业科技推广历来被视为工作辛苦、出力不讨好的事。经费少,责任大,技术措施受制约因素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以胜任,一旦指导错了还会出麻烦,因而许多人不愿意做。常永义不愿意将风险留给农民,他一再说,西北的农民比较贫困,特别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在发展生产中经不起失败,承受不起损失。科技推广首先对农民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将最成熟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他经常告诫课题组成员,切忌在科技下乡中,不了解农民需要,不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文不对题,空话套话一大堆,不能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他在科技推广中,总是从市场调研、品种选择、产业布局、投资建设、技术指导、定向生产与营销等各个环节上全盘考虑,与当地政府紧密配合,为农民做全程“打包”服务。
以下是常永义的一份工作日程表:晚9:00从兰州乘火车赴张掖,翌日晨7:00到张掖下火车,8:00至11:00在高台县给农民上培训课,中午吃饭小息,13:00至16:00在民乐县三堡镇给农民上培训课,16:30至17:30在民乐县新天镇进行技术指导,19:00至22:00在甘州区给农民上培训课,23:00乘火车回兰州。仅2000年以来,他就这样来回奔波,下乡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班180余场次、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培训农业技术骨干800余人,编写出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教材2.5万本。
他讲课结合生产实际,浅显易懂,农民特别爱听,课堂经常座无虚席。有一次,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农民为了听他的课,特意租用了一个大会议室,预计200人听课,却来了400多人,连走道都站满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鸦雀无声,这也让他深受感动。
现场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是常永义花费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即使在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基层农技人员相对比较成熟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亲自去,村村转,棚棚看。他常说:“特别是在生产关键时期,农民盼着你去,你去了他心里才踏实,所以再忙再累也要去。”由于长年的奔波劳累,他患上了椎间盘突出、腰痛病,对此,他无怨无悔。
大学教授的“恋农情结”
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一份难解的“恋农情结”已深深地融入常永义的生命。他甘愿与“泥腿子”们为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
在葡萄园,他就像一位技术熟练、无所不晓的“老农”,为果农们作出各种技术示范。农民们一致评价说“
常
常
常
关心农民,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到农村去,他往往会备上一些农药,有的是为种植户代买的,有的是向贫困农户赠送的。他有一个习惯,每次集中培训农民或进行现场指导后,都要给农民留联系电话,于是,他的手机成为“热线”。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他接连接到两条短信,一条是金昌市农民小张发来的,希望他能早一点到金昌去:“最近又遇到了新问题,广大农户迫切希望你能来!”另一条是敦煌市农民牛新军发来的,询问说“今年的葡萄套袋后颜色仍偏深,有些发紫发黑,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解决方法”?
他爱农民,农民也爱他,“从事推广,和纯朴的农民打交道,我很开心。只要能帮助农民致富,农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常永义动情地说。每到一处,总有很多农民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邀请到家里做客;每当有农民到兰州,都要前来看望他。对于农民朴实的感激,他感到很亲切很欣慰。他有很多农民朋友,有一位名叫柴在军的农民发来短信感谢他说:“敬爱的
常
■人物小传
常永义,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